推动准则执行效果政采云教程和会计信息质量提升(2022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3)
三是妥善应对金融风险隐患。围绕国有金融企业收支管理、资产安全、主体责任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监管制度,规范国有金融企业财务行为,维护国有金融资本权益。稳妥推进专项债券高质量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协同推动金融稳定法,配合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支持做好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相关工作。
一是财会监督体制机制建设有效推动。积极推动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推进建立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各类监督主体横向协同、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财会监督法治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推动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得到坚实保障。
二是实施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对餐饮、零售、旅游等22个困难行业和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等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
(二)实施社保费阶段性降费和缓缴政策渡难关。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预算执行中,财政部门主动作为、应变克难,加强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分析研判,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全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匹配,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
三是财政体制日臻完善。深入落实已出台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职责范围。完善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规范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转移支付管理,合理安排转移支付资金。报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
五是林业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扎实规范。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支持20个地市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支持油茶林营造,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生态护林员政策,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强化林业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推行林长制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予以奖励,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持续推动蓝天保卫战。下达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政策稳定衔接、工作推进有力。进一步扩大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支持范围,通过竞争性评审遴选确定青岛、哈尔滨等25个新增支持城市,做好冬季取暖保暖保供工作,推动能源消费转型升级。继续开展大气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建设、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污染协同控制等工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3.3%,优良天数比例为86.5%。
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下,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3.09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0.4%,自“十三五”以来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是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加强采购需求管理,规范资格条件设置,灵活采取项目整体预留、合理预留采购包、要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或分包等形式,扩大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份额。支持各地通过提高预付款比例、引入信用担保、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合同融资、免费提供电子采购文件等方式,为中小企业参与采购活动提供便利。目前全国政府采购授予中小微企业的合同金额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75%左右。
(三)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推进。
(四)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保持财政支出规模,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二是助企留工政策发力显效。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将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分别从30%提至50%、从60%最高提至90%,全年向787万户企业发放497亿元,是2021年的2倍。通过失业保险基金向因疫情严重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所有参保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全年向530万户企业发放留工补助资金303亿元。
一是资金投入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22年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17.58亿元,增长9.1%。提前下达2023年就业补助资金432.3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使用超过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指导地方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提升资金效能。
(一)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
一是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推动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预算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深入推进预算公开,预算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快构建,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印发《财政总会计制度》,健全财政收支、资产负债、净资产核算体系,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标准体系统一。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扎实开展。深化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加快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运行,健全完善全国统一的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和标准体系。
(二)认真履行财会监督职责,财经纪律执行严格有效。
二是支出使用总体较快。各地多措并举,促进预算下达后尽快投入使用,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资金支付需求、补贴补助发放周期,统筹安排支出。全年除由地方统筹用于支持退税减税降费的资金外,各地通过直达资金安排项目近50万个,累计支出超3.02万亿元,支出进度超93%,综合项目结转及疫情等因素,好于预期。分级次来看,总支出中省级支出占比34%;市县支出占比66%,与2021年相比,支出进一步向基层倾斜。
(二)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推动。
(一)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4万亿元,着力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
三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做好重要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向中央发电企业注入资本金,对保暖保供重点地区和企业予以一次性奖补,对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地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对专项债券项目实行穿透式监测,按月通报预警专项债券支出进度,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指导地方将法定债务管理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常态化开展专项债券使用管理情况专项核查,全面压实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管理责任,推动专项债券资金依法合规使用。严格落实专项债券资金处理处罚机制,强化对违规行为的硬性约束。加强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严禁将专项债券用于各类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以及各类非公益性资本支出项目。
(二)依法盘活专项债结存限额,持续拉动有效投资。
(一)纵深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2023年,财政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财政宏观调控效能,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政采云商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政采云商网所有。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政采云商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邮箱:webteam#vip.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