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准则执行效果政采云教程和会计信息质量提升(2022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6)
三是注重巩固衔接资金政策跟踪问效。全方位加强资金监管,强化政策培训和工作督导,详细解读衔接资金使用管理政策。依托财政直达资金监控等系统定期调度衔接资金项目实施和支出进度,对工作推进较慢、出现预警问题的省逐一督促。全力配合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等考核评估工作,组织第三方对2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衔接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三是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激励深入开展。2022年,会同有关方面推出首批83个示范区,拨付奖补资金22.8亿元,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引导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增效。
十一、财政政策展望
二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积极支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促进农田“白色污染”治理。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机制。安排资金164.82亿元,支持相关省份实施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支持和引导地方因地制宜稳步扩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范围,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
五是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优势,扶持2万多个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各地打造400个“五红四有”红色美丽村庄。实施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打造集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善治乡村为一体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二是税收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落实更大规模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扩大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行业范围。进一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出台支持居民换购住房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做好印花税法实施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工作,进一步明确印花税若干事项政策执行口径。完善消费税制度,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积极推进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税种立法工作。健全地方税体系。
一、财政运行经受疫情等因素冲击,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三)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交通物流保通保畅。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途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动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需要,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增强精准性针对性,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为企业增活力、添动力。
八、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四是预算绩效评价不断提质增效。聚焦科技、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普惠金融、文化、创业创新等领域,对72个项目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进一步拓展评价项目类型,扩大部门和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范围。持续推进转移支付绩效自评“全覆盖”,加大绩效自评抽查复核力度,不断提升绩效自评质量。持续深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完善绩效评价发现问题整改机制,推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改进管理和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加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纾困帮扶。针对物流、货运、航空等困难行业企业,靠前发力、适时加力,通过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免征快递收派服务增值税,暂停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企业预缴增值税一年,阶段性减免收费公路货车通行费,拨付30多亿元资金实施阶段性国内客运航班补贴政策,向三大航空公司和首都机场注资等一系列措施,推动解决物流中的“堵点”、“卡点”问题,支持保通保畅。
四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开展。中央财政下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40.46亿元,支持16个沿海城市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全方位、全海域、全过程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二、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精准施策,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四、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增强基层“三保”能力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地方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推动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戏曲公益性演出、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等项目,统筹支持全国5万余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按规定免费开放和提供公益性讲座、展览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开展广场舞展演、村晚等民俗节庆活动,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通过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等,加强文艺创作引导,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支持各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支持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加强。
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带动扩大社会投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促进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4元。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684.5亿元,支持开展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预防接种服务、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项目。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基层中医馆建设等,提升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下达重大传染病防控经费203.79亿元,开展艾滋病防治、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结核病防治等。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一是强化巩固衔接资金政策保障。中央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1650亿元,同口径较上年增加84.76亿元,增长5.4%。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督促指导各地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突出位置,明确要求逐年稳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加强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跟踪督促。推动脱贫县落实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进一步强化巩固衔接工作投入保障。
合理确定地方举债规模。2022年全国人大批准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3.65万亿元,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提前谋划发行使用工作,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2021年12月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较2021年提前3个月,2022年3月底前用于项目建设的3.45万亿元全部下达完毕。督促指导地方提前安排发行时间,加快发行进度,6月底前基本完成发行。做好疫情期间地方债发行代操作工作,指导省级财政部门提前做好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发行前准备工作,力争做到早发行、早使用,确保不因疫情原因影响地方债发行速度。
一是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保费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政策一年,执行期限至2023年4月30日。
一是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有力调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安排补贴资金1204.85亿元,补贴资金全部直补到户,提高农民保护耕地、提升地力的主动性。稳定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切实保障农民合理收益。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平均每年奖励产粮大县1000多个,获奖县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0%左右,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粮食总商品量的90%左右。有效应对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在关键节点及时高效分三批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补贴400亿元,释放支持粮食生产的积极信号。
三是农业防灾救灾和水利救灾工作统筹推进。着力保夏粮丰收,统筹安排资金50亿元,支持冬小麦促弱转壮;在此基础上,一次性新增安排16亿元资金,实施新的小麦“一喷三防”补贴政策,弥补前期弱苗减产因素损失约30.2亿斤。积极应对罕见旱情,追加100亿元资金,重点保障中稻抗旱、秋粮防灾稳产。支持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支持安全度汛及水利防汛救灾。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科技人才计划、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支持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打造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比重,基本科研业务费年度预算一半以上用于青年科研人员。实施“三区”人才计划科技人员专项,支持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到边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
统筹宏观调控需要和防范财政风险,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集中财力办大事,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财力保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并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继续优化
(二)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直面市场主体需求出招发力,创新政策实施工具,及时果断实施减税退税降费缓费等各项政策措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分批推出,财政宏观调控有力有效,为支持企业纾困解难、保市场主体就业、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等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添动力。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政采云商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政采云商网所有。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政采云商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邮箱:webteam#vip.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